夏季常吃苦瓜,真能降血糖、清血管吗?专家带你揭开真相

2025-07-15
来源:央视网

炎炎夏日,总有一些健康传言在我们的家庭群和朋友圈里流传。最近,一期《职场健康课》节目就围绕“苦瓜能降血糖、清血管”的传言展开了讨论,有人说亲测无效,有人说营养专家认可其价值。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?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苦瓜与健康的那些事。


图片


一、苦瓜的“苦衷”:降糖有效成分,为何不等于降糖“神药”?


首先,传言并非空穴来风。现代科学研究确实在苦瓜中发现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,比如苦瓜苷(Charantin)和多肽-P(Polypeptide-P)。


多肽-P因其结构与猪胰岛素相似,有时也被称为“植物胰岛素”。在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中,它表现出了一定的模拟胰岛素的作用,能够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。


听起来是不是很振奋人心?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——“剂量”。


研究中能起到显著降糖效果的活性成分,都是经过高度提纯和浓缩的提取物。而我们日常作为蔬菜食用的苦瓜,其中这些有效成分的含量非常低。想要通过吃苦瓜达到治疗级别的降糖效果,可能需要每天吃下数公斤的量,这在现实中是完全不切实际的,而且可能还会因为过量摄入其他物质(如草酸)而损害健康。


结论:苦瓜是一种营养价值不错的低热量、高纤维蔬菜,对血糖控制有益,但它绝不能替代降糖药物。将它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是健康的,但指望它来“治疗”或“逆转”高血糖,则是对健康的误读和不负责任。


二、降糖的真功夫,在“瓜”外:科学饮食的“健康秘诀”


节目中的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,控制血糖的关键在于“均衡饮食”和“总量控制”,而不是迷信某一种“超级食物”。人体的血糖水平,是由我们摄入的所有食物共同谱写的一曲“交响乐”,单靠一种食材(比如苦瓜)是无法演奏出和谐乐章的。


那么,在夏季,一份对血糖友好、有助血管健康的饮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


1.选对蛋白质:多吃“白肉”,巧食豆制品


推荐:鱼肉、去皮禽肉(鸡、鸭)等“白肉”和豆制品。它们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,脂肪含量特别是饱和脂肪含量较低。鱼肉富含的Omega-3不饱和脂肪酸,还有助于抗炎、保护心血管。


适量:猪、牛、羊等“红肉”。并非完全不能吃,但应控制频率和分量,选择瘦肉部分。


2.选对主食:拥抱“粗”粮,告别精米白面


推荐:将部分主食替换为全谷物和杂豆类,如糙米、燕麦、藜麦、全麦面包等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类200-300克,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应占50-150克。


原理: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,升糖指数(GI)较低,消化吸收慢,能有效避免餐后血糖像“过山车”一样急剧飙升,让血糖水平更平稳。


3.总量是“王道”:吃得再健康,也要管住嘴


节目中反复强调的“度”至关重要。即便是鱼肉、粗粮这些健康食物,如果无限量地吃,多余的能量最终还是会转化为脂肪和糖,同样会升高血糖。因此,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,根据自己的身高、体重和活动量,确定每日的总能量摄入,是稳定血糖的基石。


三、因人而异:中医视角下的“个性化”饮食智慧


节目中的中医专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:辨证施治。同样的食物,对不同体质的人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。


对于“阴虚有热”型人群:这类人常表现为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、心烦失眠,是糖尿病早期常见的证型。他们适量食用性味苦寒的苦瓜,确实有助于清热。专家推荐的“太子参、麦冬、山药”泡水代茶饮,或用“百合、银耳、老鸭”炖汤,都是滋阴润燥、益气养阴的食疗良方。


对于“脾胃虚寒”型人群:如果一个人平时就怕冷、容易腹泻、神疲乏力(中医称为“脾阳不足”),再过多食用苦寒的苦瓜,无异于“雪上加霜”,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,反而不利于整体健康和血糖控制。


因此,在选择食物时,了解自己的体质,进行“个性化”搭配,才能真正吃出健康。


四、总结


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:夏季常吃苦瓜,能降血糖、清血管吗?


答案是:苦瓜作为一种健康的蔬菜,适量食用是夏季饮食的好选择,但它并非降糖“神药”。真正有效管理血糖、保护血管的策略,是一场持久战,需要我们做到:


摒弃幻想:不要指望任何单一食物能带来奇迹,科学看待食物的营养价值。


均衡搭配:优化蛋白质和主食的选择,多吃蔬菜,保证营养全面。


总量控制:在控制好每日总热量的基础上,合理安排三餐。


因人而异:结合自身体质,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。


遵从医嘱:已经确诊高血糖或糖尿病的朋友,务必坚持规范治疗,定期监测,饮食调整应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


这个夏天,让我们用科学的头脑和均衡的饮食,取代对传言的盲从,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。







医联惠民.png


欢迎投稿至中国医疗健康网,投稿邮箱:ylt913319@163.com。

声明:本网站中,凡注明来源中国医疗健康网”的文章,版权皆归中国医疗健康网所有,转载请标明出处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自由容器
自由容器